close

(中央社記者許秩維台北13日電)公投案將於11月24日登場,根據家扶基金會調查指出,38.8%青少年對選舉事務是低度關心,73.2%青少年對公共政策的討論保持低度開放程度。11月20日是國際兒童人權日,11月24日則是台灣公投年齡門檻從20歲下修至18歲後,首度舉行公民投票的時刻,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今天舉行2018台灣青少年選舉準備暨公共參與調查報告,並邀請教師、家長和兒少代表分享。為瞭解青少年的投票準備和公共參與狀況,家扶基金會於9月27日至10月30日,針對12至24歲青少年和家長進行線上問卷調查,有效樣本數1118份,在95%信心水準下,正負誤差值為3個百分點。家扶調查顯示,5%青少年對選舉高度關心,56.2%中度關心,38.8%是低度關心,對於公共議題的討論,僅1.7%青少年保持高度開放程度,25%是中度開放,73.2%是低度開放,但有87.6%青少年會和同儕討論社會議題,79.9%會和家長討論。家扶基金會社工處長周大堯分析,從調查可發現青少年看似低度參與選舉,但對社會議題的高度關注卻表現在與同儕或家長的討論中,兒童權利公約強調兒少表意權,即使青少年還無法用選票表達意見,但也應讓青少年能夠有管道發聲。桃園高中公民教師王者欣表示,有些孩子對社會議題很有興趣,想唸政治系、社會系,但家長會質疑孩子為何要唸這些,或是只關心功課做好沒,可能因為家長對公共議題印象不正面、顯得較消極,也讓青少年比較沒機會或管道進行公共參與。王者欣坦言,學校升學壓力大,除了公民科會鼓勵學生討論公共議題外,就很少有討論空間,加上有些議題離學生較遙遠,要帶動討論不容易,因此她會舉辦一些活動,如肥皂箱演講、模擬公投等,藉此提高學生參與度,鼓勵他們瞭解公共議題。家長代表、藝人王中平表示,以前家長都說小孩子只要聽就好,不要發表意見,但變成家長後,才發現很多事情有不同面向,因此當孩子看到新聞或談起和同學討論的議題時,他也會分享意見,但不會要求孩子一定要聽自己的。高中生代表韓菲也表示,有些同學想和父母表達想法時,父母會搶先說出想法,阻斷和孩子溝通的機會,她很感謝父母會聆聽她的想法,在表達意見時也會思考事情是否有不同面向,例如和不同年齡層討論時,關注的面向或想法有何差異。家扶基金會指出,要增進兒少對公共事務的關心和參與,就必須提供管道、參與知識,並適時引導,兒少對公共議題的關心必須要養成和培育,基金會也呼籲透過多元交流、勇於嘗試、理性對話和友善環境等行動,為兒少建立良好的公共議題參與環境。(編輯:張芷瑄)1071113


文章轉貼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們會立即刪除
. . . . .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unbo193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